王 德 忠
(2013年7月23日)
各位常委、同志们: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摆上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市委、市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作为事关全局的“八项工程”之一,正在重点组织推进;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对改善环境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本次常委会议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打造美丽南通”为专题开展协商讨论,很有意义。会议听取了各调研小组和考察组情况汇报,审议通过了建议案。市委、市政府领导莅临上午的会议,听取意见建议,并发表讲话,充分体现了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市政协开展专题协商的高度重视。会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各项议程,达到了预期目的。
下面,我就如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建议案落实,谈一点意见。
一、推进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牢固确立生态优先理念,凝聚社会共识
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程度,决定着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程度。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坚持理念先行,全面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真正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具体实践。
一是把环保优先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在科学发展的背景下,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传统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转变发展方式,关键是要以较少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环境指标是衡量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指标。坚持环保优先战略,一方面可以通过认真执行更为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清洁生产标准倒逼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态;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腾笼换凤,培育引进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引擎,真正实现产业层次和环境质量的“双提升”。
二是把生态建设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以转型发展为特征的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区域间比拼的不仅是区位优势、优惠政策,更重要的是科技、人才、生态等高端要素。生态是最基础的条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成为衡量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尺。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难以吸引高端人才、集聚高端项目、发展高端产业,也就难以形成综合竞争优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就能提高城市竞争力、增强区域集聚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了绿水青山,才会有“金山银山”。因此,必须更加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优势。
三是把生态投入作为最有价值的投入。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建设都要靠投入,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日常运行,都要靠投入来保障。生态投入在短期内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可能“看不见、摸不着”,但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看,生态环境是支撑未来发展最重要的保障,环境污染治理滞后往往会付出更高的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投入是最有价值的投入,发挥的作用更深远。特别是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方面的历史欠账、累积的环境问题已日益显现出来,必须舍得投入、加大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支撑和引导作用,确保不欠新账、多还旧账。
四是把宜居环境作为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曾经有人这样总结,30年前人们求温饱,现在要环保;30年前人们重生存,现在重生态。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后,人民群众对生活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要求,对与生命健康有关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关切,诉求越来越强烈,期盼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渴望有更多的可以深呼吸的清新空气、清澈的水源、放心的食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打造宜居环境是群众所盼、民意所在,是民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水污染、废气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为公众构筑起坚固的环境安全“防护墙”。
二、推进生态环境建设,需要整体规划布局,重点组织突破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通盘考虑、整体安排。坚持规划引领,本着陆海统筹、城乡统筹、“治”“建”统筹原则,制定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的专项规划。突出目标导向,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市、生态建设江苏江北领先、建设国内一流的生态宜居城市等近期和中长期目标,细化落实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还应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好攻坚战,力争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最根本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从应急治理向长效治理转变、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项目引进上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实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重视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重点推广设施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等高效生态的生产模式。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集聚发展,提升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推动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清洁生产,通过提档升级来有效降低污染排放总量。引导产业向重点开发园区集聚,全面开展园区生态化改造,使之成为产业链式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的示范区。
二是整治城乡环境突出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突出问题,应进一步加大集中整治力度,做到紧盯不放、抓铁有痕,确保见到实效。强势开展工业污染治理。应强化重点行业的污染防治,狠抓化工、印染、钢丝绳、电镀等行业的污染治理。严格实施化工园区整治,坚决限期关停并转区外各类小化工企业。加快推进钢丝绳企业搬迁进园工作,尽快落实废酸、污泥等污染物处理办法。狠抓排污企业管理,加大对重点工业污染源的监测频次,提高在线自动监测水平,对各类非法、超标、恶意排污的企业,依法严厉查处,保持高压态势。切实开展大气污染治理。近年来,以PM2.5为特征的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今年一季度,我国中东部部分地区出现连续40天雾霾天气,我市雾霾天气也明显增多,空气质量优良率仅为56.7%。大气污染治理必须强化源头控制,进行综合施策。总结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典型做法,大力扶持培育从事秸秆收集处理的社会化组织和企业,帮助农民有效解决秸秆出路问题。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尽快完成市区100多台燃煤锅炉的拆除改造任务,推行公交车、出租车“油改气”工程,推动老旧车和“黄标车”加速淘汰。加大扬尘治理,对达不到防尘控尘要求的工地责令停工整改。继续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巩固前期整治成果,在基本解决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理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处理。积极推广科学施肥用药技术,逐步解决农作物农药、化肥过量施用问题。
三是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和宜居生态环境。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既要靠铁腕治污,也要靠修复建设。近年来,各地普遍加强污水处理厂建设,但管网配套不到位,出现部分企业和居民“想纳纳不了”、污水处理厂“想吃吃不饱”的现象,已经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没能发挥最大作用。下一阶段,应加大城乡污水管网体系建设,做到厂网并举,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持续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专项整治,消除取水口污染隐患,加强城市备用水源地建设,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大力开展水环境修复,整体提升河道水质和形象,为群众提供更多亲水岸线。加快畜禽粪便处置设施建设,推广海安等地做法,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重点支持畜禽粪便处理中心建设运行。大力推进固废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复制江苏天楹赛特环保能源公司的运作模式,建设和完善垃圾焚烧项目,并对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秸秆资源化利用项目等给予政策支持。加强城乡绿化和生态景观建设,在沿海、沿江、沿河、沿路建设高标准林带,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重点保护沿海、沿江的天然湿地,打造城市的“绿肺”和“氧吧”。结合村庄环境整治,恢复农村自然生态系统,彰显地域和文化特色,培育一批美丽乡村典型,既为群众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也能促进休闲旅游产业发展。
三、推进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完善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机制
建设生态文明,涉及价值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涉及不同群体的利益调整,需要树立更加鲜明的政策导向,需要不断加强制度创新,需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
一是建立生态导向机制。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导向作用,运用财政贴息、投资补助、减免行政收费等手段,支持环保、节能项目建设,鼓励企业实施节能减排。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生态建设各项创建的“以奖代补”和生态项目的“以奖促治”。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鼓励社会资金采取多种形式参与生态环境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在信贷融资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二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充分运用经济杠杆推动生态环境建设,逐步形成“污染者付费、治污者受益”的利益驱动机制。创新生态补偿的渠道和方式,推进节能量、排污权、碳排放权、水交易权试点,建立排污权交易平台,引导企业减少污染排放。在全面推行河长制、段长制基础上,建立断面水质未达目标值的区域实行生态补偿制度,形成有利于污染减排的长效机制。积极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增强企业环境风险意识。
三是建立生态监管机制。继续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级,实行跟踪管理、动态评定,在信贷、用电、水价等方面进行制约惩戒。更多依靠科技力量,提高对重点污染源的实时监控水平,做到说得清、管得住、防得了、应对快。完善环保联动执法机制,更多依靠司法力量,加大司法介入力度,提高环保执法的威慑力,遏制“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严格实施环境违法企业公开道歉承诺制、媒体通报制等,加强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制约和监督。
四是建立生态考评机制。按照“五位一体”要求,把考核重点从经济领域向社会、民生,尤其是生态领域延伸,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县区和部门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生态环保意识。探索建立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纳入经济社会评价体系的办法,将考核结果与政绩考核、项目审批、保证金挂钩。落实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作督查点评机制,对推进不力的部门和单位进行批评问责。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并实行问题追溯和责任终身追究。
五是建立生态共建机制。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利益所在,只有人人尽责,才能人人受益。继续开展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培育壮大环保志愿队伍,调动各方面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向社会普及环保和法律知识,健全环保有奖举报制度,赋予公众应有的生态知情权、监督权和表达权,引导公众正确、理性维护生态权益。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理念,使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需要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共同担当,发挥更大作用
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更加自觉地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履职实践中,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建议案报送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后,市政协办公室要主动加强与有关方面的联系沟通,及时掌握办理落实情况以及意见建议采纳、实施情况。生态环境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常抓不懈。要充分发挥政协职能,继续做好跟踪推进工作。围绕水环境治理、大气治理、节能减排、农村环境整治等热点问题,组织政协委员视察调研,开展民主监督,提出破解难题的对策措施,营造共建生态市的浓郁氛围。每一名政协常委、政协委员要把献计和出力结合起来,发挥与群众接触面广的优势,主动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要求和政策措施,让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要加强舆论引导,进一步改善我市环保工作环境;要争做生态环境建设的带头人,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从一点一滴做起引导公众摒弃陋习、抵制污染;要当好环境保护的监督员,敢于行使民主监督权利,协助党委、政府及时发现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推动各项生态治理和保护工作落实到位。企业家委员要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担当,主动转型升级,自觉践行节能减排的各项要求,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和企业持续发展的关系,带头履行好保护环境的主体责任。
各位常委、同志们,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是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任务,是我们共同肩负的责任。让我们在中共南通市委领导下,主动作为、尽心履职,共同为建设美丽南通作出应有的贡献!
Copyright ? 2011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 分辨率 1024x768
苏ICP备11026107号 你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