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视察调研

关于如皋市、启东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构筑技能人才高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1-05 字体:[ ]

  根据市政协十一届十一次常委会议“构筑技能人才高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协商专题调研方案,本调研组在主席王德忠,副主席杨展里、殷雄,秘书长朱进的带领下,于3月6日、7日、10日分别赴如皋市、启东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调研。调研组实地察看当地相关企业、职业院校、人才市场的发展现状,认真听取政府、管委会和职能部门的情况介绍,与部分企业、职业院校负责人和技能人才代表进行座谈交流,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并就一些问题进行了研讨。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

  近年来,如皋市、启东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举措,使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尽心育才。如皋市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所,国家级重点公办技工学校、民办技工学校、教育培训集团各1家,职业技术培训机构22家。2011年以来,累计培养毕业生8982人,3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16人获得江苏省技术能手称号。2013年新增高级技师105名,占全市新增数的44%。启东市通过“走出去结对、请进来学习”的方式培养对口的技能人才。滨海工业园积极与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盐城技师学院及陕西、河南等地职业学校进行合作,为企业输送一批技能人才。林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南通职业大学、启东中专等校企三方,共同组建南通职业大学“林洋电子学院”,开创“中高职衔接+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就业”四位一体的共建学院新模式。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采用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等措施,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合力培养技能人才,现有技能劳动者2万余人,高技能人才4100多人。5人即将参加第二届江苏省“技能状元”大赛,入选人数位居全市各县区第一。

  (二)真心用才。如皋市着力建设“就业‘直通车’”的网络平台,推进网络和实地招聘无缝对接,直接实现网上投递简历、面试邀请、抢注市场摊位等自助功能,打造了招聘、求职的快速就业“绿色”通道,被江苏省人社厅认定为“江苏省创新工作成果”。先后承办国际美食养生大赛、国家一类竞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焊工决赛、“江苏技能状元大赛”南通选拔赛等极具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国内专业赛事,促进技能人才学技术、比技能。启东市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高福利待遇、发放奖励补贴等方式,加大对技能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奖励力度。大唐吕四港发电公司每年结合技能人才的不同岗位、不同工龄,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健全完善职位晋升、薪点浮动、首席员工等制度,每年有不少于10%的新员工提前转正。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建立以平等、竞争、择优、需求、业绩为导向的技能人才选用机制。近3年举办260多场人才招聘会,进场单位达4000多家,进场人数近120万人次,提供岗位25万多个。

  (三)倾心护才。如皋市在全省县级市中率先开展企业内高级技师评价工作,江苏昌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组织40余名员工通过培训和评价获得高级技师证书,并给予相应层级的薪酬。双钱轮胎、力星钢球等企业推行名师带徒和技能人才岗位薪酬制度,鼓励一线职工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的各项生活和政治待遇。启东市出台《关于激励企业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办法》,对企业培养技能人才进行奖励,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开展岗位培训、提升职工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每年评选10名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每月给予津贴补助,标准高于南通各县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人才创业创新服务中心,全面推行一站式、全过程、个性化人才服务。每年均对百余家规模企业进行上门走访,送政策、培训上门,为中集大型储罐有限公司培养技能人才80余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0余人。鼓励企业组建各类技能人才联谊会,培育浓厚的技能人才创新创业交流环境。

  二

  3地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与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需求还不相适应。

  (一)人才结构不平衡。3地技能人才队伍中初级工、中级工人数的所占比例较大,高级工以上的占比只在20.6%—22.2%之间,与发达地区高级工以上35%左右的比例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因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技能人才的配置不平衡,45岁以上人员如皋市占49.7%、启东市占22.8%,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如皋市占12%、启东市占40%。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技能人才的文化程度主要分布于高中至大专,年龄层次呈现两极分化现象,大多数企业用工以周边县市及外省市进城务工人员为主,高技能人才数占全区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1%,尚低于全市的29%水平。

  (二)行业分布不平衡。各地的技能人才中传统产业、非技能岗位的比较富集,新兴产业、高技术含量岗位的相对贫乏。市场对人才配置的基础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技能人才队伍的供给不足、结构性短缺情况较为普遍。如皋市456家规模企业因缺少技能人才而产能不足,对比企业需求缺口3.9万人。启东市海工船舶、医药化工和电子机械等行业的技能人才需要量缺口较大,预计到2015年末分别约2万人、1万人、0.5万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机械化工、生物医药、软件信息、纺织服装等行业的技能人才非常缺失。

  (三)培育使用不平衡。中小企业只使用、不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职工缺少职业能力提升的机会,没有正常的向上流动渠道。一些企业高技能人才所享受的待遇远低于高层次人才,伤害了技能劳动者比学赶超技能的积极性。职业院校的教学实际与企业岗位不能完全匹配,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不高。职校与普高的招生人数难以达到1∶1的比例,职校生源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技工院校高技班、技师班未纳入高职类院校统一招生平台,学生失去公平选择学习技能、提升技能的机会。高技能人才培养明显滞后于科技类、管理类人才培养。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调研组认为主要是:从社会层面看,绝大多数家庭受传统观念影响,一味认为孩子只有上普高,考取正规大学才有出路,对学技能、将来从事蓝领工作有偏见。从政府层面看,在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上,技能人才应有的待遇、地位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城市的知名度还不够,对技能人才流进的吸引力不足。从企业层面看,相当一部分企业,尤其是有的中小企业负责人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对技能人才的培训不重视,只考虑“够用”而不考虑“备用”。从职校层面看,校企深度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力度还不够,供需信息不对称,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未能很好对接,特别是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率不高。

  三

  调研组认为,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贴近需求、对接校企和优化环境,让技能人才就业有机会、成长有舞台、发展有前途。

  (一)贴近需求,让技能人才就业有机会。一是贴近产业需求。围绕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急需、紧缺行业(领域),大力实施“金蓝领”培训工程,对经选拔的企业一线职工进行集中培训,合格者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并获得政府培训补贴,使技能人才结构和素质同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基本相适应。结合本地产业布局和重点产业发展需要,通过财政投入和多种筹资方式,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面向社会各类企业职工、院校学生和其他劳动者提供公益性、高水平、高技能实训和技能鉴定等服务。鼓励企业建设技能大师工作站,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积极开展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活动,为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供源泉动力。二是贴近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按照建立统一、规范和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的要求,整合就业和人才市场的资源,重点推进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政策、流程、标准的统一,统筹组织指导各类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实体开展服务活动。完善技能人才工作规划,进一步规范统计口径及其采集数据的途径,尽可能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作出科学的预测。在人员流动量较大的车站、火车站、码头设立电子显示屏,运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12580求职通手机等媒体,提供便捷的就业互动服务。三是贴近职校需求。顺应教育部关于技能型和学术型人才高考分开的改革方案,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出台《南通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构建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度提高职业院校招生计划的比例,将技工院校五年制高技班、预备技师班纳入第二批高职招生计划,支持对口支援的市县学生报考本地职业院校,鼓励本地职业院校与外地职业院校合作招生办学。借鉴山东省烟台市做法,围绕支柱产业组建市级职教集团,利用市场机制,整合和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增强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二)对接校企,让技能人才成长有舞台。一是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方面的办学自主权,鼓励其紧贴企业生产技术、工艺变化和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课程和教学,努力实现供需双方的“无缝对接”。每所职业院校至少与10家以上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开展“冠名培养”、“订单式培养”,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二是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技工院校高技班学生,实行从招生到毕业的“一贯制”培养方式,学生在企业实训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对高职院校以及经认定具备高级工培养条件的中职学校,实施为期一年的培养,学生在企业实训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全部培训课程的三分之一。取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并在我市就业(签订劳动合同、交纳社保)的毕业生,按每人1000元的标准奖励承担项目培养的院校,每年设定一定的奖励名额。借鉴山东省威海市做法,职业院校拿出教职工20%的编制(非实名制管理),面向企业选聘优秀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由财政参照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平均薪酬拨付工资。定期选派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并采取“积分制”加以考核,以此作为教师提职、晋级的必要条件,提高教学与生产的关联度。三是对接专业评价与企业认可。坚持国家职业标准与企业岗位要求相结合的原则,以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关键生产难题为重点,改进技能人才考核评价机制,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结合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并公布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专项职业能力的考核规范,促进先进的生产服务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依托具备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推进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模式,重点评价企业职工在执行操作规程、解决生产问题和完成工作任务等方面的能力。

  (三)优化环境,让技能人才发展有前途。一是优化政策环境。切实落实高级工在职称评定、学习深造及干部使用等方面,与大专以上学历具有同等资质,技师与工程师同等待遇、高级技师享受高级工程师待遇的政策。打破部门、行业、地域和所有制限制,鼓励技能人才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间,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攻关、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实现合理流动。政府采取分级补贴的方式,鼓励企业对获得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技能人才发放相应的岗位技能津贴。二是优化成长环境。引导企业在工资待遇、分配、奖励等方面,向一线技能人才倾斜,逐步形成凭技能水平得到使用提升、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机制。畅通技能人才成长的上升通道,积极开展影响较大的技能竞赛,破解报考大学生村官的学历障碍,选拔推荐劳动模范、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精心铺筑技能人才成长的“星光大道”。劳动模范评比中企业一线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推选比例不低于55%,从严控制经营管理者和党政干部的推选比例,让更多的优秀技能人才受尊敬、有地位、得利益。三是优化舆论环境。借鉴广东、福建 “打工首选目的地”的宣传模式,运用媒体做好南通城市营销的策划推介工作,广泛吸引更多的技能人才来本地工作,让南通成为外地学生就业、创业、圆梦的地方。加强对职业院校招生纪律的监管,及时曝光有偿推荐生源、有偿招生和生源封锁等违规违纪行为。开展“技能人才在南通”主题宣传活动,创办专业技能比赛电视栏目,努力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引导人们改变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传统观念,树立“家财万贯不如薄技在身”的理念,激发年轻人用技能点亮精彩人生路。